中央人民政府
|
自然资源部
|
四川省人民政府
微信
个人中心
无障碍
长者专区
繁体
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专题   >  四川省测绘工作会议

强化科技创新,提高测绘服务保障能力

索  引  号:${InfoData.gk_index} 文  号:${InfoData.doc_no}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相关附件:

来源: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点击数:999 作者: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微博 QQ空间 微信

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2010年3月11日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测绘成果应用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强化职责,大力贯彻落实四川省测绘局党组确定的“夯实四大基础、建设三支队伍、提升四种能力”我省测绘事业总体发展思路,按照中心“保障有力、追求卓越”的工作方针,不断丰富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加强地理信息数据资料管理,强化科技创新,推进测绘成果应用服务,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抗震救灾、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保障服务。
中心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提高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地观测技术、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等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中心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科技发展形势,大力推动测绘科技自主创新,研发了“遨游天府”三维地理信息、制图数据与GIS数据一体化建库软件iMap、基于PDA的数字调绘系统、四川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四川省灾后辅助决策系统等一系列测绘科技成果,成功实现了从单一的测绘成果分发服务模式向多样化、多尺度、多方式的测绘服务模式的历史性跨越,拓展了测绘成果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应用领域,提高了测绘服务保障能力。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测绘成果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服务保障工作
测绘是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基础行业,是准确掌握国情国力的重要手段,测绘成果、基础地理信息资源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在制定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等方面,都需要综合运用测绘技术和地理信息资源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1、加强测绘成果信息化管理,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近年来,中心不断加强测绘成果信息化管理,通过建设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测绘成果档案存储与分发服务设施,建立基于网络的基础地理信息分发服务系统,开通测绘成果目录网站等措施,为测绘、铁路、石油、地矿、水电、交通、林业等各行业提供了地形图、控制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公开版地图等测绘成果服务。为1:5万DLG数据库更新、西部无图区测绘、四川省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等基础测绘项目;泸州机场选址、宜宾机场迁建、长江中上游西南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甘孜州理塘县那曲河一二级水电站建设、普光气田开发应急救援项目、向家坝水电站四川库区、大渡河龙头石水电站、成渝铁路勘测、巴中-达州铁路勘测等国民经济建设项目;以及藏区维稳等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
2、依托科技创新,提高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地信中心基于海量数据资源,综合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精心打造了四川省三维地理空间信息管理系统——“遨游天府”,实现了对四川省影像、矢量,以及大量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管理,以及基于广域网的快速浏览、查询、分析、统计。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遨游天府”系统进驻抗震救灾指挥部全天候提供保障服务,为空投、空中救援等紧急救助项目快速提供坐标定位点1500多个,查询服务多达6000频次,这其中就有汶川七盘沟成功营救14名台胞游客,平武虎牙藏族乡及时投放急需医疗物资,北川堰塞湖地形地貌分析查询等典型事件。据指挥部统计,他们利用“遨游天府”提供信息保障了:陆航部队总计飞行2353架次,投放各类救灾物资1486.3吨,运送各类救灾人员3503人,转运伤员2155人,转移群众3318人,解救英美及马来西亚游客85人,台湾游客14人。空军部队总计飞行275架次,投放各类救灾物资1419.7吨。“遨游天府”为抗震救灾应急指挥决策提供了重要辅助,确保了空中和地面救援的及时和准确以及救援生命线的畅通,为四川省抗震救灾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央视10频道、四川卫视等传媒作了多次采访报道。
3、展示四川测绘,服务全面工作。2009年地信中心根据省测绘局的统一部署,建立了三维演播厅。一年以来,先后承担了30余批次“遨游天府”系统的演示和参观接待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期间,地信中心还根据川局的要求,结合省民委的需求,紧急地在“遨游天府”系统中加载了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计划相关规划数据,形成了专门的演示系统,并在锦江大礼堂由省民委、省测绘局等厅局联合组织的为期半个月的展览和演示。该系统充分展示了四川省测绘的技术能力、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让省委、省政府领导和省各厅局部门更加了解测绘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加速技术创新,拓展应用领域,深化测绘成果应用水平
1、强化成果管理信息化建设,促进测绘成果应用的有效利用。与为了使地理信息数据能够更直接、更方便、更快捷地服务于社会公众以及各专业部门,促进地理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推动基础地理信息与部门专业数据的协调与共享机制的建立,更好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中心自主研发了“测绘成果目录发布系统”以及“测绘成果分发服务系统”。
测绘成果目录发布系统将各种比例尺的4D数据、大地测量成果、地名数据库、专题地理数据、不同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数据产品等测绘成果目录,通过在线方式集中展现给各种用户,为相应的部门和人员在开展自身业务工作提供保障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的有效性。
测绘成果分发服务系统是在四川省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基础上,通过四川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内部局域网,向用户提供数据及成果信息查询,向国家认可的行业和部门提供数据分发等服务。实现了成果查询、订购以及成果分发手续办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流程化,满足了用户方便快捷获取数据的要求,提高了成果分发服务效率和信息化水平,扩大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社会化应用。
2、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力度,促进测绘成果的信息化利用。以测绘成果为基础,结合各行业自身业务需求,为行业搭建自身的地理信息系统,运用于行业日常的工作流程中,这种服务方式,使得对测绘产品的应用更加深入,可以为用户提供除了地图浏览以外的空间分析功能,提升了行业自身的分析决策水平。
两年来中心采用构建GIS系统的方式,综合运用先进的3S技术,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四川移动通讯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搭建了自身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决策分析提供了保障。
以中心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开发的“中石油天然气管线和场站管理系统”为例,系统以1:5万DLG、DEM、DOM等数据为基础,整合西南油气田分公司1:2000比例尺约1400公里长的天气管线带状图资料以及管道专题数据,在此基础上,搭建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统一的天然气管道及场站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管道、场站及周边环境信息的网络化查询、统计、分析;指导管道的维护、大修、抢险和应急指挥等功能。
系统的建设充分满足了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五大气矿、输气处、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等二级单位、采输气作业区等三级单位管理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对地面集输管网管理的要求,从而实现了管道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管道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开展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改变服务模式,深化测绘成果应用。长期以来,测绘部门主要以离线方式向广大用户提供纸质地图和基础地理数据,无法满足防灾减灾、突发事件处置等应用对地理信息快速获取与集成应用的需求。此外,以往不少政府机构、专业部门、企业在获取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之后,还要进行较为复杂的集成处理,致使其业务化应用系统建设的周期长、成本高、技术复杂。因此,越来越多的用户希望测绘部门转变传统的地理信息服务方式,提供“一站式”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和便捷高效的二次开发接口,以切实地加快跨区域多尺度地理信息集成服务能力,降低专业应用系统构建的技术难度与经济成本,有效地提高地理信息应用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地理信息更加深入广泛的应用。
     为此,中心积极探索网络化地理信息服务模式,深入研究基于服务的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架构,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四川省唯一的、权威的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四川省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四川省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以及数据分建共享机制,依托现有涉密和非涉密网络,利用各种地理空间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资料建设公共平台数据库,开发公共平台支撑系统,面向灾后恢复重建、政府管理与公众服务等现实需求,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个人提供在线地理空间信息和功能服务,实现地理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利用。
平台采用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通过互联网发布统一标准的地理信息服务,包括地图服务、地理信息查询服务、空间分析服务等。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实时调用这些在线服务来快速构建自己的GIS业务系统,而无需购买基础地理数据、无需购买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缩短了业务系统构建的时间,节约了建设成本,降低了技术难度,避免了各专业部门的重复投资。
采用从“提供成果”到“提供服务”模式的转变,向用户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用户每年只需付少量的服务费,同时还可以享受免费的地理数据更新服务。
目前,四川省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在互联网上已试运行了半年时间,处于应用推广阶段。四川省环保局计划在环境监测中,运用本平台的地理信息服务;中国移动四川省分公司已基于本平台开发了面向公众的移动营业厅查询服务;成都市高新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已确定通过互联网调用平台的服务作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源;广元市青川县人民政府已将在“数字青川”建设项目中,采用平台提供的服务。
同时,中心已经基于四川省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开发完成四川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辅助决策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灾区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等专题信息数据的集成、灾区损失评估、重建规划、重建项目分布、建设进程等信息的叠加,提供了统计、分析、查询、知识挖掘等工具,为省领导、省级相关部门和灾区政府统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了解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分布于建设情况,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等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决策手段。
4、强化科技创新,为我省数字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能力”的重要指示,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大众对网络化地理信息应用日益迫切的需求,国家测绘局于2006年做出了全面启动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战略性决策。
中心作为四川省测绘局指定的全省数字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持单位,努力探索数字城市构建思路与技术架构、数字城市空间数据标准、
省级平台与异构的地市平台服务聚合与集成应用的服务模式、三维空间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等关键技术。
两年来建设完成了“数字德阳”、“数字攀枝花”项目,启动了“数字宜宾”、“数字绵阳”项目,下一步还将陆续启动其它数字城市项目。通过这些数字城市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当地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信息化测绘体系下测绘服务保障模式的建设,提高了当地测绘保障服务能力,切实履行了测绘公共服务职责,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避免了重复投入重复建设。
三、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面对高速发展的地理空间信息技术,以及在国家测绘局大力构建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战略背景下,中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从如下几个方面提升测绘服务保障能力:
1、推进“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四川省分节点建设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建成由多级节点构成的一体化地理信息在线服务体系,实现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的纵横联通和有效集成;建成分布式的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形成多级互动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提供一站式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建成“公共服务平台”服务管理系统,形成有效的运行服务机制,为政府宏观决策、国家应急管理、社会公益服务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 2020)》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我国地理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发挥地理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提升全社会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构建全国“一张图、一张网、一个平台”的总体部署下,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四川省分节点建设以及应用试点工作,制定了试点方案,明确了试点区域以及应用系统,力争在今年实现与国家主节点的互联互通。
2、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拓展服务领域
中心将继续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对外技术合作交流,完善中心科技创新机制,沉淀积累中心各类技术规范,保持中心的技术领先优势,推动中心持续科技创新。
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推进地理信息资源分建共享和测绘成果广泛应用,进一步完善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加大平台的推广力度,拓展平台的服务领域,加强个性化服务和应急保障服务。
3、加强省测绘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为我省测绘事业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测绘科技档案忠实地记录了是我省测绘事业的发展历程,更是我省测绘事业发展的基础。地信中心将以国家测绘局启动的“异地备份馆”建设工作为契机开展全面的测绘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使测绘科技档案更好地服务于全省测绘事业发展。
“保障有力”是地信中心向社会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地信中心全体职工的工作态度。在这一工作方针的指导下,中心将进一步强化职责履行,不断地强化科技创新,提升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推进测绘成果社会化应用,为我省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四川提供可靠、及时的测绘应用服务,为我省各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履行政府职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